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
瓜果飘香“丰”收美
近年来,东营区立足沿黄、沿海、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等地域性特征,着力将本土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交出了农业农村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生态转化的乡村振兴答卷,把现代农业发展的论文写在了田野大地上。
立足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东营区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编制《打渔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核引领、四园联动”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具雏形。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总体布局规划建设,全区突出“招优、扩优”两项重点,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长制”工作落实,已吸引新希望六和、赣州水之方等15个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带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全面起势。目前,赣州水之方党建联合体、双福福盛高档花卉蔬菜智能温室、产业园孵化繁育中心等全部建成投用,万亩现代农业起步区风生水起。
瓜果飘香“丰”收美
东营区聚焦“强链补链”,突出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引进高质量、大块头的产业项目,补齐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短板,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发展,2021年重点推进14个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累计投资额6亿元以上,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有序推进,黄河三角洲兰花谷、龙居西瓜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地建设,重点园区规划建设呈现出良好聚集效应。目前,东营区现代农业园区已发展到43个,智慧农业工厂发展到6个,种苗繁育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发展到16个。全区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日趋完善,8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拓展。
瓜果飘香“丰”收美
在东营区,科技引路带动盐碱地上瓜果飘香,广袤田野已成为农民丰收增收的“金大地”。截至目前,东营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已分别达69家、267家、316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示范社、示范场分别达到32家、38家、22家。
深秋时节,天气微寒。走进东营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双福福盛高档花卉种植基地,室内却温暖如春,各种颜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每天工作在百花之中的牛庄镇居民李虹道出了百余名“护花使者”的心声:“在这里打工,收入不少,环境舒适,心情还很愉悦!”双福福盛高档花卉蔬菜智能温室项目是东营区重点实施的区级农业产业项目之一。项目位于东营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高标准设施农业核心引领区,总投资达1.2亿元,占地17.33万平方米。项目采用“潮汐灌溉+肥水回收”系统,使得水肥利用率由传统的60%提升至95%,智能补光系统弥补了阴天光照少的缺陷,为作物量身定制光源,让种植不再“靠天吃饭”。
走进黄河口兰花谷项目建设现场,70多名工人正在吊车、升降机等机械的辅助下,搭建温室钢架结构。项目将打造集育苗组培、养植栽培、研发检测、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长江以北面积最大、品种最全、档次最高的名贵兰花高端智能化生产基地。2021年以来,东营区建设以森林康养公园、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现代高效农业孵化园和都市农业公园为主要内容的“四园”,重点打造集绿色果蔬供给、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嬉水乐园、民俗体验、研学拓展于一体的近郊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
走进牛庄镇谭家园子果蔬种植区,新农人谭丰田介绍说,“我们34个棚基本以种植大柿子、五彩小柿子为主,长势很旺。只要管理跟上、水肥跟上,就是大丰收。”在前邵村大棚种植基地,村民张金洲正忙着采摘西红柿,说到发展蔬菜产业颇为感慨:“我和老伴儿两个人管理大棚,既不耽误种地,又能照顾到家里,一年下来还能赚十万多块钱,这可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前邵村大棚种植基地已建成蔬菜种植温棚70余座,带动了60余户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园区建设带动了周围村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小西红柿、黄瓜、土豆等已经成为前哨、东张、何家等几个村庄的主导农业产业,很多超市、农贸市场主动到村里找货源,供不应求的市场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